1. 历史概况
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天童站)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地理位置为北纬29°48’,东经121°47’。距市区28公里,乘车约40分钟,交通便捷。素有"东南佛国"之称,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的天童寺与天童站相邻而处,且毗邻阿育王寺和东钱湖,阿育王寺以藏有释家牟尼的舍利而闻名,东钱湖以湖光山色而享誉浙东。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面积349公顷,最高峰太白山海拔650m。该地1956年开始由国营天童林场管辖;1981年成立国家森林公园。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社会环境孕育了天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1983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对该地的植被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1993年在该地建立了天童生态站。国际生态学会主席宫胁照(AkiraMiyawaki)教授和国际植被学会主席鲍克斯(E.O.Box)教授曾到基地考察,认为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能看到保存如此完好、如此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十分难得。
2. 区域自然概况
天童地区的气候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2C,最热月7月的平均温度为28.1C,最冷月为1月,平均温度为4.2C,大于10C的年积温为5166.2C,无霜期237.8天。年平均降水量1374.7mm。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蒸发量1320.1mm。境内有2条溪流,一条来自太白山经天童寺往南流,长约1.8 km;另一条从放羊山经古天童流向西南,约1.3 km。集水面积约300公顷,由于森林植被涵养水源,流水终年不绝。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主要为山地黄红壤,成土母质主要是中生代的沉积岩和部分酸性火成岩以及石英砂岩和花岗岩残积风化物。土层厚薄不一,一般在1 m左右,质地以中壤至重壤为主,全氮和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在0.2%-0.4%和3%-5%之间,土壤pH值多为4.5-5.0。
据统计,天童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87%,植物种类丰富,有种子植物148科968种,蕨类植物24科99种9变种,苔藓植物47科170种;动物种类据初步统计,仅鸟类就有24科45种,此外还有麂、秋鼠、野猪、豪猪、穿山甲、野兔、树狸、蛇和昆虫等。同时,公园内的东钱湖水产丰富,鱼类繁多,有鳜鱼、湖蟹、鳙鱼、鲢鱼、鲂鱼、鲤鱼等,还有稀有的吐哺鱼、银鱼、翘嘴红鲌、鳢鱼。
该地区属于浙闽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区,位于浙闽丘陵东部。该生态区东北部丘陵山地海拔多在500m左右,是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地区,其组成种类北部地区中海拔以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为代表(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1980),低海拔以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木荷、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等为优势种,伴生种类有绵柯(Lithocarpus henryi)、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以及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渐向西南则种类逐渐增多,有以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云山青冈(Cyclobalanopsis nubium)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丘陵山坡大面积分布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群落,在受人为影响较轻而土壤条件较好的山坡谷地,混生有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阔叶树。常见的阔叶树包括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青冈、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木荷等(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1980)。
天童站所处地区具有鲜明的区域代表性,同时,由于地处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宁波市,毗邻上海、杭州,因此,很多科研、教学团体都将天童作为其科研、教学基地。
3. 研究概况
天童站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校植被生态学专家宋永昌教授根据当时国际生态学发展趋势,认为应开展野外定位研究,经有关专家推荐并实地考察,确定浙江宁波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作为长期定位研究基地,并于1983年在此开展研究工作。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积累,于1992年正式设立天童生态实验站,1996年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正式任命了生态站站长,后经逐步发展达到今天的规模。
在建站之初,认识到在人类活动强度干扰地区,为数不多的成熟天然林的保护将面临严峻的形势,这些森林如何维持和恢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了解成熟天然林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开发快速生态恢复的技术,因此,天童站开始了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长期定位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已经在国际、国家和部门长期定位研究和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童站是开展东亚植被研究的重要基地。与日本国际生态研究中心宫胁 昭教授(前国际生态学会主席)、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藤原一绘教授(国际植被学会副主席)以及我国台湾东华大学等的研究团队保持着长期的合作研究关系,以天童站为主开展东亚植被对比研究。另外美国Georgia大学Box教授、加拿大Alberta大学何芳良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等国的专家多次到这里考察,开展合作研究。
天童站长期观察大型样地已被纳入国际研究网络。美国Smithsonian热带森林研究中心(CTFS)自1980年在巴拿马建立第一个50公顷大型长期监测样地以来,已在世界不同地区热带雨林设立大型样地17块,标记树木250万株,涉及世界上近10%的树种,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了系列论文,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验证了一些生态学新理论,如Hubbel的生物多样性中性理论。在对我国不同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综合考察基础上,天童站被纳入到该研究网络,目前该网络在我国大陆建立5个大型样地,分别位于天童、长白山、古田山、鼎湖山和西双版纳。
天童生态站承办、协办了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1992年第35届国际植被学大会、2002年我国首届城市森林与生态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等重要会议组织专家学者来此考察。2003年,在天童站召开了全国首届常绿阔叶林会议。来自16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35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就我国常绿阔叶林研究历史、现状和展望进行了交流研讨,并讨论了进一步的研究规划。
天童站实验和生活设施面积达到2700m2,已建成了一系列综合性的长期研究和观测平台。台站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2人,其中教授14人(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副教授6人,中级职称人员2人;技术支撑人员5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人),从事台站野外监测、测试分析、数据管理和设备管理等工作;专职科研人员10人,驻站后勤管理岗4人,兼职研究人员3人。专业涵盖生态学、生物学和地学三大门类,研究领域包括植被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宏观生态学、环境土壤学、苔藓生态学、植物分类、鸟类生态学等。
天童站是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以及“211”、“985”、 “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近五年我站新增各类科研项目共计7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15项;共发表论文236篇,其中SCI论文112篇, CSCD论文116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14年台站获得“2013-2014年度上海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单位”,并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天童站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建立了辐射华东地区的科研反哺教学的多学科野外教学平台,每年接待各类学生实习约400人次。天童站继1998年和2004年分别被指定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华东师范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后,2012年又被遴选为国家级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基地。